第五百六十六章:最佳影片——澳大拉西亚之梦 (第1/2页)
澳大拉西亚和欧美的电影结构最大的不同,就是欧美的电影制片厂大多都是大规模的制片厂,而澳大拉西亚还充斥着大量的小型电影制片厂。
其实这也很好理解。欧美的电影市场并未经历太大的扩张,再加上来自澳大拉西亚电影的冲击,本地的电影厂就更不好过了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小规模的电影公司很难生存下去,甚至一部电影的失误,就能让这些小规模电影企业血本无亏,走向破产。
为了推动澳大拉西亚电影的发展,阿瑟还制定了一项比较有效的措施,那就是制播分离。
其实也很简单,一句话来概括,那就是拍电影和播放电影的业务属于两家企业。
哪怕是三大电影制片厂,也无法保证自己拍的电影能够独立向全国播放。
对于电影制片厂来说,安心的拍电影是最好的选择,也能更大程度地节省开支,避免单部电影亏损带给自己的影响过高。
这样的情况下也就诞生了各大电影院,甚至是成规模的连锁电影院。
电影厂制作完电影之后,交给电影院播放,然后根据各自所占的比例进行分红。
这样做能够尽可能不埋灭一些制作优良的电影,毕竟民众们对于某一部电影的支持度,是衡量这部电影质量的最高标准。
还别说,澳大拉西亚这样的电影发展方式确实有效,这还吸引了一小部分来自欧美的电影制片厂和小规模电影制作人。
相较于偏向于垄断和死板欧美电影市场来说,澳大拉西亚的电影市场更有活力,也更能够创造票房方面的神话。
有了这些人的加入,对于澳大拉西亚的电影发展来说也算是一大助力。
毕竟百花齐放才是真的繁荣,有了外国电影的加入,也能证明澳大拉西亚在电影方面的领先。
正因为澳大拉西亚店名的知名度,这些电影制片厂有着额外的收入,就比如各大景点,各大企业在电影中的广告。
一个企业如何快速的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呢?除了扩大自己的规模,让自己变成全球数一数二的企业之外,有一种方式,那就是在全世界民众面前打广告。
澳大利亚的各大旅游景点之所以能够迅速的做到国际知名,不得不承认,这些电影的贡献绝对不小。
甚至除了打广告之外,还有不少的电影直接采用了景点作为拍摄地点,不仅能够更直观的将景点展示给国外民众,还能够节省租聘拍摄地点的花费,可谓是一举两得。
在这些电影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澳大拉西亚的旅游景点和企业品牌已经进入了电影,并且被不少的国外民众所熟知。
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,一名从来没有到过澳大拉西亚的欧洲游客,在抵达澳大拉西亚之后,居然清楚的了解澳大拉西亚的哪家饭店好吃,还知道黄金海岸哪里最适合合影留恋,不得不感叹电影的影响力。
这可是没有手机和网络的20世纪初,能够不出门就将国外的情况了解清楚,一般情况下谁又能做到呢?
为了保证这次悉尼电影节的权威性和公正性,宣传部门并未参与这次电影节的各项评选,而是组织了一个新的协会,澳大拉西亚国家电影协会,全权负责这次以及以后的电影节的开办活动。
电影协会的组成很是复杂,除了宣传部的监督之外,邀请了澳大拉西亚知名的各大电影厂商作为会员,以及一些知名的报社和媒体,还有一些有独特见地的影评人。
是的,影评人早已经出现在了澳大拉西亚。有电影就会有评价,这是一部电影根本避不开的事情。
这也导致部分人抓住机会,迅速成为备受信赖的影评人之一,被各大报社媒体邀请,专门负责对澳大拉西亚新上映的电影进行评价,吸引民众的眼光。
当然,对于那些政府参与拍摄的爱国电影,这些影评人就不敢大肆评论了。
虽然澳大拉西亚同样也崇尚言论自由,但这不代表民众们就不会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了。
所谓的自由是什么呢?是你可以什么话都说,但你也要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。
如果是什么都可以说,并且不需要负责的话,那不是所谓的自由,那是特权,是凌驾于整个国家和社会之上的超级特权。
就拿美国来举例,美国总统都不敢什么都说,因为总统的形象决定着总统的支持率,也决定着整个美国政府的形象。
各大党派的代表也不敢什么都说,说对了还好,说错了就是整个党派的错。
为了确保各奖项的权威性和公正性,这些电影制片厂在进行评比的时候,不能对自己所出品的电影进行评分,确保评分的准确性。
同时,所有评比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,然后计算电影的平均分数,作为这部电影在某个奖项中的分数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