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150章 人口谜团 (第2/2页)
这个数字在两年后的正德元年(1506年)巨幅缩减为4680万人。
也就是说,在27年间2500多万的人口减量中,有1335多万人是在弘治时代的2年尾声中消失的。
而要在2年时间里完成1335多万的剧烈人口减幅,即使不考虑人口出生也要有22%以上的人口死亡率才能办到。
但这么高的死亡率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不可能出现。
从弘治十七年(1504年)到正德元年(1506年)的2年间,乃至是从成化十五年(1479年)到正德元年(1506年)的27年间。
明朝既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灾荒或疫病,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刑杀或战争。
这种情况下的人口发展趋势表现为增长才是合理的,绝无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缩减。
主要还是统计上有误,把很多漏掉了。
嘉靖年间,生于官宦世家的大名士王世贞在写《皇明奇事述》时,就将朝廷的户口登记作为一大怪事写了进去。
书中说“国家户口登耗有绝不可信者”,并直言“有司之造册,与户科、户部之稽查,皆仅儿戏耳”。
天启、崇祯年间的茅元仪也曾忧愤地说:“天下户口不入版籍,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也”。
对于这种人口统计严重失实的情况,明朝官修的《大明会典》中也毫不讳言地说:
“国初核实天下户口,具有定籍,令民各务所业。其后休养既久,生齿渐繁。
户籍分合及流移附属,并脱漏不报者多,其数乃减于旧”。
这么一来,明代对于人口的官方统计就成了笑话。
明朝松江人何良俊在所写的《四友斋丛说》中,对明朝的真实人口情况做了推断。
他说“正德以前,百姓十一在官,十九在田”;
“(自嘉靖四十年以来)去农而蚕食于官府者五倍于前”,“以十分百姓言之,已六七分去农”。
以明朝的户籍统计重点和统计能力来看,官户和农户是构成官方人口统计数的绝对主力。
“去农”的人口基本上就游离于官方统计之外了。
按照何良俊的这些说法,以《明实录》所载正德以前弘治十七年的6015万人口数来算,官户人口数应是601.5万。
那么,在《明实录》所载嘉靖四十年之后隆庆元年的6253万人口数中。
官户人口数就是3007.5万人(即601.5的5倍),剩下的3245.5万人基本是农户人口。
再按“已六七分去农”的说法,这3245.5万人应当只占官户以外总人口数的约35%,那么官户以外的总人口就大约是9272万人。
这样算来,隆庆元年(1567年)的明朝真实总人口就约为1.23亿人。
与何良俊同时期的大才子徐渭写过一篇《会稽县志诸论户口论》。
文中提出了“今按于籍口六万二千有奇,不丁不籍者奚啻三倍之”的观点。
也就是说会稽县的官方统计人口数只是真实人口数的四分之一。
如果把会稽县情况扩大到全国范围的话,那么隆庆元年(1567年)的明朝真实总人口就达到了2.5亿人之多。
而这也是朱祁钰说锦衣卫汇报的来源。
所以从明朝当时人的说法来看,隐藏在官方统计之外的人口可能在9000万到1亿9000万之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