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零二七章 华夏之幸事 (第2/2页)
就拿深水湾来说,世界著名的富豪就居住的有素有李超人之称的华人首富李嘉成,前华人首富,世界船王包玉钢。
还有中建主.席许世勋,他的儿媳就是李嘉欣,那套位于大浪湾10号,面积八千平方米,号称香江第一豪宅也是他的。
以及掌控香江电力七成供应的中电主.席,嘉道理,他名下的中电集团在青衣岛建发电厂就花掉了数百亿,还入股了鹏城的大亚湾核电厂。
以及他面前的马来西亚首富,世界糖王郭鹤念。
见方辰有些意动,郭鹤念趁热打铁道:“我知道深水湾58号要出售了,如果方总你愿意的话,我可以代你跟晶苑集团的罗乐风谈一谈,到时候我们也可以做个邻居。”
现在投入个六七千万,等后世能变成二十来个亿,这样几乎等同于白送的钱,为什么不要,方辰立刻答应了下来。
别的不说,就冲着郭鹤念如此热情,方辰就不好不答应。
跟郭鹤念闲聊一阵,方辰就回去休息了,预计这晚上还有一场唇枪舌战,他需要养一养精神。
到了晚上之后,郭鹤念家灯火辉煌,几乎可以说是将屋中所有的灯全部都给打开了,这一看就是今天晚上有大事发生。
而且陆陆续续来到郭鹤念家的豪车也印证了这一点。
不过让跟着郭鹤念,在门口迎客的方辰,有些吃惊的是,第一个到来的竟然是那位在国内享誉大江南北,香江娱乐圈教父,大慈善家,邵义夫。
香江娱乐圈教父,大慈善家,这是人们对于邵义夫最深刻的两个印象。
华夏第一部故事片《立地成佛》,以及第一部有声电影《白金龙》都是由邵氏兄弟操刀制作的,邵氏兄弟的天一电影公司和邵氏兄弟电影公司,一在申城,一在南洋,可谓是相互呼应,共同撑起了华夏电影的一片天空。
但这并不是传奇的终结,而是传奇的开始,邵义夫1958年前往香江创办的邵氏电影公司,拍摄了一千多部电影。
据说最盛时,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。邵义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,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、大导演和名编剧,如胡蝶、阮玲玉……无不出自邵氏门下。
邵义夫家族缔造的邵氏电影主宰亚洲电影市场半个世纪,“邵氏出品,必属佳品”的品牌更在东南亚街知巷闻,旗下影城物业是全亚洲最大的商业电视电影城,被称为东方好莱坞。
1967年,邵义夫创建香港无线电视,也就是TVB,并于1971年开设了被誉为“港星摇篮”的训练班,香港演艺圈“黄金一代”如:周润发、周星驰、梁朝伟、刘德华、郭富城、刘嘉玲等,乃至大导演杜琪峰等都出自这个训练班。
TVB制作的《射雕英雄传》《上海滩》《神雕侠侣》《鹿鼎记》等电视剧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内地引发了万人空巷的盛况,至今仍被一代人奉为经典。
值得一提的是,四大天王的人选和称号也由邵义夫一手操办。
至于慈善,邵义夫就更值得称道了,1985年后,邵义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,对于华夏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。
邵义夫捐助内地事业的资金达32亿元,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,遍布31个省、市及自治区,“逸夫楼“也遍布华夏大地校园。
可以说有数以百万计的学子在逸夫楼中上过学,看过书。
而见到邵义夫座驾那一刻,郭鹤念也楞了一下,显然他也没想到第一个来的人竟然是邵义夫。
“邵董你来早了。”郭鹤念笑呵呵的打趣道。
作为由邵义夫引荐入股TVB,并任TVB副主.席,郭鹤念跟邵义夫的关系自然没的说,相互开玩笑更是常态。
听了这话,邵义夫有些嫌弃的放开郭鹤念的手,转身紧紧握住了方辰的手,并笑着说道:“我这是冲着方董的面子,跟你个糟老头又有什么关系。”
郭鹤念顿时无可奈何的翻了一个白眼,悻悻的说道:“你比我还大十好几岁,怎么我成糟老头子了,也不知道咱俩谁先入土。”
邵义夫拍了拍自己的胸脯,自信的说道:“我觉得我这幅身子骨,活过一百岁问题不大。”
看到这对古稀老人和耄耋老人,方辰不由嘴角一扯,差点笑出了声,有这么好的心态,七八十岁还能这样生龙活虎的开玩笑,怪不得两人如此长寿。
在前世,邵义夫活到了一百零七岁,在一百零四岁的时候,才卸任任TVB行政主.席,可谓是世间罕有的长寿星,也是世界上年龄最大,执掌企业最长时间的董事会主.席。
而郭鹤念则比邵义夫小十好几岁,并且前世也没听说过郭鹤念身体不好之类的事情。
虽然其在千禧年之后,就不怎么在世界上活跃,但是郭鹤念在2013年还给厦大马来西亚分校捐赠了两亿华夏币,并且作为燕京大学名誉校董,在2017年还捐给燕大1.1亿,由此可见,其身体还是很不错的。
最起码比赌王的身体要好,赌王还能撑将近十年,预计郭鹤念活过一百岁的可能性极大。
想到这里,方辰不由神色一动,他觉得自己首要的就是应该向这两位请教一下养生之术。
碰到两个百岁老人,不请教点这些,那岂不是太浪费了。
邵义夫和郭鹤念相互打趣了几句,邵义夫又扭头看向方辰,上下打量了几下之后,开口说道:“恕我读书少,上中学的时候就在家里的公司当场记,中学毕业之后更是跟着三哥下南洋开创电影公司,着实没有什么太合适的言语来形容方总,但是内地能出现方总这样的年轻俊杰,商界奇才,着实是内陆之幸事,华夏之幸事,华人儿女之幸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