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:刘备的机会 (第2/2页)
楚国四大重号将军,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。
洛齐和刘晔对视一眼,都有些头疼,这些将军们是只要有仗打,都不在乎其他的东西。
他们二人正思索要怎么劝说刘备,便听见刘备自己叹息了一声道:“唉。
诸位将军所愿,寡人都知晓了。
但今日是寡人任性了,寡人知道不应当和如今势大的曹操硬拼,准备撤退吧。
又是棋差一招。
下次绝不如此!”
刚才还想要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刘备,竟然短时间内就改变了态度,让洛齐和刘晔都有些好奇。
原因实际上相当的简单。
刘备心里面的确是不甘心,毕竟他和曹操有那么大的仇。
但说真的,刘备对自己很狠,他很能忍。
所以心中没有一个,一定要支持他和曹操决一死战的理由。
同意他和曹操大战的都是武将,楚国两大智囊都面露难色,刘备自然知道该怎么办。
刘备决定退守,洛齐反而皱了皱眉,轻声道:“就这么让曹操得到了赵国之地,等到数年之后,站稳脚跟,我楚国就有覆灭之危。
赵国建立的时间虽然短,但自袁绍进入河北后,袁氏已经统治两代人,民心归附,不是曹操短时间内所能够撼动。
此番曹操接受赵国投降,那河北依旧会有大量的赵国残余势力,这是接受投降所必然遇到的结局。
如今曹操刚刚进入赵国,其间关系错综复杂,他还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够掌握赵国故地。
这就是我们的机会。
大王,接下来曹操对我军的攻击应当不会太过强,因为他不可能胃口大到同时吞掉冀州中南和青徐二州。
那样他只会撑死。
臣以为,虽然赵国不能再协助我军使曹操两线作战,但是计划却不能放弃。
依旧要割裂魏国和汉室间的关系,依旧要为魏国寻找一个强大的敌人,使他分身乏术,甚至让曹操不断失血,最终将其拖垮。”
强大的敌人?
刘备猜测了几个人。
洛齐缓缓道:“司州太过混乱,诸侯相争不断,尤甚中原。
吴国太强若是让他们得到曹操的汝南等地,对我徐州核心的威胁比曹操还要大,青徐二州守望相助,一州一失,另外一州也难以守御。
况且吴国有志于蜀王国,立志要打造铁板一般的南方防线,能够不窥视我楚国淮泗已经是幸运,绝对不会和我楚国联盟。
吕布,他曾经是赵国的盟友,但如今的态度却不知道会如何。
关键就在于吕琦玲有没有跟着袁谭投降曹操,若是吕琦玲不在,那吕布的态度是相当值得暧昧的。
数遍如今天下间实力强劲,又能够帮助我们的,唯有吕布和燕国。”
燕国?
虽然知道洛齐一定会说出这个名字,但真的说出来后,众人还是一震。
要知道燕国国君可是直接称皇帝的人,是在大汉王朝之外又再立皇朝的唯一一人。
让刘备这么一个汉室宗亲去和燕国联合,这岂不是太过滑稽了吗?
这是政治上的巨大灾难。
有的事情是不能做的,有的话是不能说的,即便所有人都知道,但依然要装作不知道才行、
不过众人都知道洛齐不可能犯这种明显的错误。
果然洛齐紧接着就说道:“不过和燕国结盟是绝对禁止的,我们唯有利用燕国和曹操起冲突才行。
燕国实力强劲,但是粮草不足,导致不能南下,只能白白看着一个远比赵国有威胁的魏国出现在自己南侧,甚至就连渤海郡都位于曹操的兵锋之下。
臣不相信燕国不想出击。
如今我军已经不愿意和曹操死战,臣以为可以通过民间商人向燕国倒卖一些粮草物资,使燕国快速的恢复过来。
燕国以武立国,最多半年,最快那就不知道了,燕国定与曹操有一战,到了那个时候,就算是赢不了,但曹操对冀州的统治也将会极大的延后。
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消息!”
驱狼吞虎!
经典的借力打力计策,利用利益纠葛以及政治形势来让双方不得不陷入战争状态。
这是洛齐刚才在情急之下为曹操想出来的一份大礼。
曹操喜不喜欢不知道,总之刘备是相当的喜欢,甚至直接哈哈大笑起来,先前因为错失良机而产生的阴郁之气,消散的一干二净。
“就按照子齐所说的去做,子扬,你和子齐一起商议出一个最完善的计划出来,务必要让曹操数年之内不能真正的掌握冀州。”
不能真正的掌握冀州,那收上来的税就会变少,能够征调的兵源以及资源就会减少。
想要彻底阻止曹操是不可能的,这已经是所能够达到的最好结局。
至于之后该做什么?
刘备又将目光投向了洛齐,既然刚才能够提出这个计划,那想必后面的计划也已经有了。
洛齐脑海中的确是又出现了一个计划的雏形,但有些比较怪,而且涉及的人非常多,他不确定刘备能不能接受,不确定楚国的臣子能不能接受。
于是低声道:“大王,臣的确是有些想法,但现在这里不方便说,等到散会之后臣便与您商议一番。”
哦?
这下刘备更是好奇了。
能让洛齐都这么讳莫如深,这到底是什么计策?
刘备的好奇心几乎在一瞬间就提升到了极点,他立刻对众人说道:“众卿,立刻去整备军马,准备撤离兖州,固守通往青州的通道,迎接曹操的进攻。”
众人齐声应“喏”,而后皆步出帐外,洛齐则开始缓缓讲述自己的想法,刘备脸上的表情很是精彩,有些震撼,又有些感慨。
————
帝常教太子曰:“人之成业,既在人事,又曰天命,朕前半生奋勇,时有非战之罪而败,每逢其时,心气郁结,不能自已。
殊不知,天意偏转,钟意不弃之人,朕终得垂青,运势在朕,故有此基业。
尔且谨记,胜败常事,不可因此而蹉跎颓丧,生机之道,就在其中。”——《季汉书·宣烈本纪》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