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四章大明的传统基因 (第1/2页)
第三十四章打起来了
有时候,何夕就在感慨。
他越发觉得,自己走向了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。
德意志帝国,是有国会,有选票,但是国王一直掌握大权,直到一战战败丢掉了王冠。
只是何夕走到这一步,不是主动的。而是被动的。在不断解决问题上,一步步走向德国路线。
首先,大明的君权十分强大,这一点,何夕是无法否定的。
即便何夕自己的权力,本质上也是分割了一部分君权。今后任何一个首辅再强势,也强势不到如他这样了。
这是事实。
所谓工商业都必须依附于皇权为核心的权力核心。
这就很像德意志,德意志从普鲁士发展而来,皇帝一直掌握权力,并没有失去权力。所谓国会,议员等等机构都不过协助国王处理事务的机构而已。
正是这很多相似的地方,何夕面对种种问题上,何夕发现很多事情,似乎也只能这样吧。
国会这个机构一定要有的。
这其实并不是何夕仿照西方政治体系,而是天命观转化为儒家的民重观,从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政治设计。从而确定大明皇帝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戴。
这样的政治逻辑存在,就一定需要一个这样的机构。
而何夕倒也想给国会一定的权力,制衡皇帝。不让皇权一家独大,但是何夕观察了一段时间,终于确定,将权力分给国会,还不如希望大明皇帝代代明君。
原因很多,一来是这些人根本没有适应新玩法。最少,他们还都没有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能的想法。也就说,来参与会议的人。绝大多数,其实没有与皇帝作对的想法,更不要说制衡皇帝。他们只要效忠皇帝陛下。制衡什么?
他们是致君尧舜上的。
二来,正如何夕之前所言,当决策层有几百个人的时候,几乎不要想完成任何有效的决策了。就比如很多人觉得自己被代表了。还有很多西方哲学家,所说的直接民主,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力,参与国家决策等等。
那是根本不可能的。
满足所有人的决策,根本不存在。
让所有人都一致认为都是一个好主意,很大可能是办不了的事情。
大明朝廷想要有效力的运作。将大权给国会,是一件很不负责任的选择,或者,即便真将大权交给了国会,国会也运行良好执掌了国家大权,但实际上,不过国会之中几个意见领袖参与了决策而已,大部分时候,大部分普通议员,也都是打酱油的。.
更让权力由公转到私。
皇帝的权力本身就代表的公权力,当然了,皇帝很大概率是有私心的。但是皇帝的私心,与公权力紧密相连。而官僚们说得再不好。也是依附公权力而活的。国家强大,国家富裕,他们可以借着国家的权力,搞事情,搞钱。玩得不亦乐乎。
而所谓的国会与会人员,是怎么产生的。何夕是直接选地方权力人士,就是那种,一声令下,在当地召集几千号人与别人干架的主。
而且这种逻辑,未来也不会改变。
不管怎么粉饰。能选上去的,也都是地方权力人事。有钱人也是这一拨人中一小部分分支。
也就是说,这些天然代表自己的利益,为了自己的利益发声。这是无可厚非的。
但是这不符合何夕对未来的设计。
权力归于皇帝,皇帝需要与内阁,与整个官僚体系分享。而权力归于国会,大概这国会之中,就会出现类似于法国的四百个家族。
这些家族把持着整个大明所有权力,形成一个顽固集体。
前者,还有一些理想者。一些人读书做官,从官僚体系之中一步步爬上来,有为民请命之心,但是后者,他们一开始就是为了家族,或者自己身后的利益集团。根本不可能转化过来。
中国传统观念,家大,还是国大。是家大,所有很多门阀大族,关键时候,也不会在乎国家的是否存在的。
而中国思想之中,国大于家,其实是在五四运动之中,才逐渐兴起来的思潮。
何夕也知道,其实皇帝执掌大权,即便他需要与相权,与贵族等等分享权力。但是本质上,也会形成一个牢固的统治集团。但是何夕觉得,这也要比国会这个制度好。
朱雄英对何夕这个想法,自然也是很高兴。
自此,新大明体制之内的最高权力机构,也一一呈现出来了。内阁,枢密院。一个行政权,一个军事权。而今再有一个定国是会,掌管民意,与监督权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